走过傍山而建的房山老城,就进入了绵延起伏山岭地带。随着汽车的飞驰,清翠的山岭,澄清的河流,古朴的山岩不停地在眼前跳跃,扑面而来的是清爽的山风,而前面是云遮雾罩的层峦叠嶂,这连绵的群山就属于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太行山系。
在这群山的深处,隐藏着被誉为“京都第一奇山”的圣莲山。此山之奇,首先是它的外形。初进山谷的入口,随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往里走,只见峰峦特出,山势突兀,甚是险峻,虽然没有直插云天的高度,但那一道道巍然矗立的山岭绝对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入山口不远,只见两边陡峭的黑褐色山坡被稀疏的灌木点缀着,每当雨季来临,这里就会飞瀑直下,显现出“铁臂银滩”的胜景。再往里走,只见一道山峰赫然挺立挡住去路,颇似一道屏风,这就是翠屏峰。它像一个大门扇直直的挺立着,最薄处不足5米厚,从山顶俯瞰,它在群山环绕之中,正如四合院中的一道屏风,不由让人感叹造化的天工之巧。攀登圣莲山的主峰,要经过二十八盘上山,这是一条“之”字形的山路,虽经大规模修复,修建了台阶和扶栏,但仍陡峭难行。这条山路最艰险处叫“鹞子翻身”,在这条山路修建以前,仅容一个人贴着悬崖峭壁蜇过,而身后就是深不见底的山谷,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走过二十八盘,就到了南天门,一道凸起的山峰将山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南庙和北庙的所在,这里所说的北庙实际上是一处道观,也就是周围老百姓所说的“南天门一峰分两院,佛门道家两重天”。与南庙相对的是莲子峰,一道莲子状的山岭在群山名称的形象根源。
“山不在高,优先则名”。圣莲山本名莲花山,古称太山,虽然有五岳的雄奇秀险,但在古代却一直深藏于北京西部的群山深处,很少为外界所知。然而,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像莲花山这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块钟灵毓秀之地,有朝一日附骥“圣仙”扬名天下也应是一种必然,它所缺少的也许只是合适的机缘吧。其实,关于圣莲山神奇瑰宝–“圣米”和“圣水”的传说在当地百姓中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据史志记载,从唐末开始莲花山就建有庙宇,明清时代经重修,在这周围也慢慢的形成了一些村落。山因人而闻名,此山的灵异也逐渐被聚拢到这一带定居的先民们所称道。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在莲花山的南庙有一个嫉妒成性的老和尚,它收了一个法名叫摩诃的小和尚。这个小和尚天资纯正,虔诚求佛,没多久他对经卷的修为九超过了师傅。老和尚怕有一天小和尚会超越自己,便下定决心遗弃他。恰逢这一年闹饥荒,于是有一天老和尚就对小和尚说:“我要到远方云游,你在这好好看家!”小和尚就问:“吃什么呀?”“你把石子煮来吃吧”师傅答道,“烧什么呀?”小和尚又问,“烧胳膊烧腿!”老和尚很不耐烦地回答道,说完便带着其他徒弟下山了。他们走后,便遇到了大雪封山,志虑忠纯的小和尚饥寒难忍,便按师傅传授的办法如法炮制。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捡到锅里的石子变成香喷喷的米饭,小和尚的胳膊和腿坐柴禾也毫发无损。等到来年,料定小和尚已经冻饿而死的老和尚带着徒弟们回到山中察看,却发现小和尚红光满面,保养得白白胖胖。万分惊讶的老和尚就问是怎么回事,小和尚便如实相告。老和尚怎么也不信,直到他亲眼目睹以后,才明白小和尚暗有神助,已经得道。这下他更是妒火万丈,于是便把小和尚骗到后山普萨崖,指着山崖下对小和尚说:“你看山崖下那朵莲花!”在小和尚往山崖下看得一刹那,老和尚猛地把他推下去。一心向佛的小和尚,再往下掉的瞬间还在不停的念叨“阿弥陀佛”。这时,奇迹又发生了,从半山下漂上来一朵莲花宝座,稳稳的把小和尚接住,接着便向地势最高的百花山方向飘去,然后从百花山飞上天去。因嫉妒而害人的老和尚,有很有怕,一不小心便从山崖上掉下来摔死了。当地的老百姓便把小和尚拿来煮的石子叫做“圣米”,小和尚取石子的地方叫做圣米石塘。
这个故事除了宣传佛家因果报应,叫人积极向善,树立修道的恒心之外,也间接的反应了进入莲花山周围垦殖定居的先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血与火的坚忍,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繁衍生息,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实际上,他们就是以石“饭”,以肢体为“柴”,开拓出了自己生活和未来的新天地。
如果说“圣米”的故事反映了山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以及他们那种特有的坚韧与执著,那么“圣水”的故事则反映了他们对有着大山一样仁厚品格的逸士高人的颂扬。
莲花山虽然在唐末五代就开始建有庙宇,明清时代又经重建,但真正鼎盛的时期却是在清末民初。千年的雄山古刹,为何直到最后才声闻朝野?这与一个有着特殊品格的高人密切相关,而这人正是“圣水”的发现和施与者。这个人名叫蔡义仙,是清朝末年河北大兴县人,是个秀才,因官场黑暗屡试科举不第。在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之时,蔡义仙毅然揭竿而起,清政府四处通缉蔡义仙,于是他就逃进了群山深处的莲花山出家做了道人。虽然是出了家,但他怀才济世的理想并为泯灭,他在上中仍然开设私塾,对山里的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他教孩子们读书的地方自命为“古真堂”,于此不难想见蔡先生身上那种传统读书人特有的儒道兼通崇古求真的思想的遗韵。在莲花山北部山峰顶部的山洞里,其遗迹犹存。此洞和水帘洞、日光洞相连,水帘洞一年四季滴水不断,日光洞则是日光和云霞掩映,三者比邻而处。遥想蔡先生当年领着一群学生,让琅琅书声和光影、水声交映在山洞里,倒是别有一番情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由儒而医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即使理想的另一实现途径。颇通医道的蔡先生充分利用莲花山几百种药材资源为人治病,对穷人常常是分文不收。他还效法古代名医董丰杏林春暖的故事,让治愈的重病患者在山坡上栽5棵杏树,小患者则栽1棵杏树。等杏树结了果,他便采摘收集起来,制成果脯,留待灾年周济穷人。由于医术好,医德高尚,蔡先生在京畿乃至河北一带声明建起。蔡先生为人治病,都把圣莲山南部山顶溶洞里收集的泉水带去做药引子,其功效甚为奇特,周围的老百姓都亲切地把这药到病除之水成为“圣水”。
后来,蔡先生的大名也慢慢的传达到京城权贵们的耳朵里。机缝凑巧,当时居住京城的大军阀吴佩孚的母亲生了重病,诸多名医束手无策,事母至孝的吴佩孚也顾不得朝野的计较,派人到莲花山中请蔡先生为其母亲治病。莲花山中野生的草药和圣水的神奇功效,很快让吴母身体康复了。蔡先生不俗的谈吐和境界也让吴佩孚非常佩服,于是他斥巨资铺设了28盘山路,打通了莲花山下和山顶的便捷通道,并在山顶建设了斗母宫等三处道宫,还在山顶建设了他的行宫,做为夏季避暑之所,与蔡先生比邻而居。闲暇时吴佩孚常与蔡先生对弈,颇得山中之乐。在吴佩孚的引荐带动下,当时的大总统曹锟和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随后也在莲花山中建立别苑。曹锟把他最钟爱的四姨太带到山中,深山藏娇,度夏颐养,还别出心裁的在所住的厢房上方雕刻了“和合二仙”的浮雕,祈望与四姨太百年好合。杨小楼则时常邀请一些名角来切磋,当时的京城名角来切磋,当时的京城名角梅艳芳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一时间默默无闻的莲花山成了权贵名流的汇聚之所,从而声名鹊起,只是这声明与寻常百姓远了些。
天有不测风云,莲花山的庙宇楼阁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当作“四旧”和“牛鬼蛇神”破除和横扫,最后仅剩下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于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莲花山变得破败不堪,那么怕何时会重新崛起,会再次因谁而名呢?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距莲花山不远的史家营乡金鸡台村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率先发展起来了,成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之一。面对纷至来地荣誉,当时的村支书刘增会并没有被建立在单一的资源上的发展成就所陶醉。早在1998年,他便提出了“以黑养绿”地发展战略,他对大家说:“煤炭越挖越少,总有挖完那一天。我们今后怎么办,后代儿孙怎么办?”他提出:“我们不能坐吃山空,也不能分光吃净,要利用现在的资金积累,搞产业转化。”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他们深知莲花山中有很多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让大山外面的世界认识这深山中的瑰宝呢?刘支书与班子成员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走从单一煤炭生产转变到以旅游业为先导综合开发的发展模式,对历经沧桑的莲花山投巨资进行开发。
古代“圣米”地传说折射了莲花山区先民刀耕火种开山拓土的坚毅,“圣水”的传说折射了山民对大山瑰宝的崇敬和信赖。而今,决心要把莲花山打造成驰名中外风景区的当代山里人,自然要选取心中最崇敬的字眼来命名。于是,他们秉承“圣米”和“圣水”传统理念,他们把莲花山改名为圣莲山。这里不但寄予了他们对大山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谋求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心声––圣莲山就是他们心中寄予厚望的圣洁莲花。
从2000年9月圣莲山旅游度假区正式破土动工开始,金鸡台村先后投入2.1亿元进行建设,如今的圣莲山已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自2005年以来,风景区共接待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00万元,成了山区新的增长点。一个以圣莲山旅游风景区为主线,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玩采摘为一体的绿色经济发展链初具规模。
从充满隐喻色彩求仙修道的“圣米”到妙水回春普救苍生的“圣水”,再到引领山区经济结构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的“圣山”,历经沧桑的圣莲山风景区旧貌换新颜,在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春风中,正逐步发展成为享誉中外造福桑梓的京西名胜。